6/40
04 科技支撑全球通往碳中和之路 ▪ 气候变化科研论文发表趋势 尽管世界气象组织在 1966 年提出“气候变化 1976 年,德国学者哈塞尔曼提出了随机气候模 (Climatic Change)”这一术语,用以描述十年以 型,认为快速变化的白噪声天气的变率,可能造成 性(Climatic variability)[6],但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 提出包括温室气体在内的影响因子会在气候变化序 上时间尺度上、不考虑成因的所有形式的气候易变 研究与记载可以上溯至十九世纪。 回顾气候变化科学的百年征程,其中有很多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。1827 年,法国数学家和物理 学家约瑟夫·傅里叶发现了温室效应;1861 年,英国 物理学家约翰·丁达尔在实验室里证明二氧化碳将导 致全球温度变化。 Web of Science 平台记录了二十世纪以来人类 对气候变化的研究。1896 年,诺贝尔化学奖得主、 瑞典化学家斯万特·阿伦尼乌斯首次使用物理化学的 气候系统的慢变红噪声响应 [12]; 他的另一项贡献是 列中留下特定的信号,这种特定的信号可以被称为 “指纹”,通过分离出这种指纹,我们可以检测出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。这是我们开展气候变 化检测归因研究的理论基础 [13]。 2021 年,美国学者真锅淑郎和德国学者哈塞尔 曼因对“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、量化可变性和可靠 地预测全球变暖”的开创性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 奖,这是气候学家首次被授予物理学奖 [14]。 百年间,关于气候变化的科研论文不断增长, 基本原理来计算通过温室效应,大气二氧化碳增加 特别是近 20 年间,这一期间发表的论文占气候变化 学家尼尔斯·古斯塔夫·埃科赫姆第一次使用“温室效 论文的增长,此类研究的增长更为快速(图 1)。 将增加地球表面温度的程度 [7];1901 年,瑞典气象 应”这个词来描述大气吸热与逆辐射过程 [8]。 相关论文总量的 95%,且相比于数据库的总体收录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,气候变化相关论文每年 1949 年,剑桥大学 R.M. 古迪提出利用辐射 - 对 的全球产出不足 1000 篇,但进入 21 世纪以来快速 [9];1956 年加拿大物理学家吉尔伯特·普拉斯发表论 每年的产出量增长均超过 2000 篇,至 2020 年全球 流过程来解释对流层和平流层低层温度的热力平衡 文 [10],对 20 世纪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增加 及其对地球平均温度的影响进行了预测,与半个世 纪后的测量结果非常接近。 1967 年,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真锅淑郎和理查德·韦 瑟尔德利用简化的一维辐射对流平衡模型,真实地 模拟重现了观测的大气垂直温度廓线,并定量估算 了二氧化碳导致的全球增暖,提出了其中水汽的重 要反馈作用 [11]。 增长,2011 年首次超过 1 万篇,特别是 2015 年以后, 的相关产出达 32663 篇。